延遲退休來了,為什么讓年輕人“做犧牲”
源 / 新財網    文 / 新財網    2023年02月07日 09時48分

  對于養老金不足的危機,在中年人和年輕人以“延遲退休”作出犧牲的同時,拿退休金的老人、體制內退休人員和政府這三大主體也應該站出來“共赴危機”“共襄盛舉”。

  冰川思想庫研究員丨張明揚

  最近,中信證券一份關于“延遲退休”的研報令舉國沸反盈天。

  研報聲稱,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,并于2025年正式實施,到2055年前后實現65歲男女同齡退休。

  這份研報唯一的信息增量在于“2023年”。延遲退休被作為“狼來了”傳了好幾年,按說公眾和市場應該早已有了心理準備,但一旦“終于來了”,哪怕說法未必靠譜,還是一夕舉國震驚。

  01

  延遲退休精準打擊的是中年人和年輕人。尤其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,他們注定是“65歲男女同齡退休”的第一批實踐者。

  這幾天,你只要打開社交媒體,都可以看到年輕人的各種抱怨與口誅筆伐:“80后90后到底得罪誰啊,要被這么整?”“35歲就找不到工作了,要喝30年西北風么?”……

  圖/微博用戶@SONG富貴兒

  說得都很有道理,所以呢?

  在延遲退休這個問題上,盡管“代際”“性別”“地域”,尤其是“編制”這些方面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公,但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是:養老金正面臨著見底的危機。有一種存在爭議的說法是,中國養老金結余在2035年將耗盡。

  “養老金即將耗盡”是一個硬約束,討論延遲退休,必須在這個前提下進行才有實際意義。

  如何對養老金開源節流,無非就如下五個主要選項:

  a、全面降低養老金現行發放水平,多拿多降,少拿少降

  b、鼓勵生育,增多未來養老金的繳納人口

  c、公共財政和國企利潤加大向養老金輸血

  d、大幅通脹

  e、延遲退休

  選項a,你覺得有現實操作性么,多拿多降只有理論探討價值,多拿的人是規則制定者,而少拿的人也都盼著每年那幾個點的增幅。

  選項b,你愿意生么,都愿意生那還討論個啥?

  選項c,財政也不富裕啊,誰救誰啊,而國企那點利潤我看你還是別當真了。

  選項d,沒辦法的時候當然也只有這么干,但這個可比延遲退休引發的民怨就更大了。

  看起來,也就是“延遲退休”最有可操作性了。

  不然呢?年輕就是你的軟肋啊。

  02

  延遲退休勢所難免,但也會引發很多事與愿違的“次生損害”。

  延遲退休的一大背景是:沒人生娃了。

  從某種冰冷的經濟理性邏輯出發:既然年輕人不愿意生娃,那就延遲退休唄。年輕人的自由選擇在于:你可以在兩杯“毒藥”中,自由地選擇一杯。

  但對于社會和政府而言,同樣存在一個冰冷的邏輯:延遲退休很可能進一步下壓生育率。甚至逐漸形成某種負面循環:生育率越低,退休越晚;退休越晚,生育率更低……

  就中國現實語境而言,這一點都沒有夸張。

  圖/微博用戶@有限次重復博弈

  舉個例子。按照現行政策,女性是55歲退休,在中國普遍雙職工的狀況下,55歲退休的奶奶和外婆實際上是年輕人生娃的最強有力保障,當然,60歲的退休的爺爺和外公雖然大多“廢柴”,但多少也能幫點忙。

  如果男女65歲同齡退休,特別是潛在的奶奶和外婆遲退休了整整十年,那誰給想生娃的年輕人帶娃?就說65歲退休了,這多上十年班帶來的體力衰減,還帶得動娃么;當然,她們仍然可以提前退休,但在尚拿不到退休金的情況下,在經濟上如何幫助兒女分擔育兒壓力?

  這對已經走低的生育率而言,是某種意義上的毀滅性打擊吧?

  當然,有人會說,反正年輕人無論如何也不想生娃了,何必操心這事?

  但總有些人還想生娃,延遲退休對這批“響應國家鼓勵生育政策”的人而言,不是一種真正的勸退么?給人家一月500元的生育補助金,然后讓本可以帶娃的爹媽繼續上班,這種鼓勵生育你覺得可笑么?

  圖/網絡

  對國外而言,因為老人參與帶娃的比率遠沒有中國高,所以沒有成為一個社會問題,但在中國的語境下,這件事對生育率有多大沖擊力,不需要專家幫你想也可以想明白吧。

  除此之外,延遲退休,還有可能進一步降低年輕人的“未來經濟展望”,這對生育率而言同樣是負面的。

  更不公平的是那些已經生娃或剛剛生娃的年輕人。人家也生了,該盡的“所謂社會責任”也盡了,最后,不也還是要延遲退休。

  03

  延遲退休是一個難以逆轉的大趨勢,但為了減輕民怨,為了社會公平,一些配套的措施也應該跟上。

  比如剛才說的“老人帶娃”,不能假裝這個問題不存在。只要正視了,自然就可以有辦法。

  是否要對有第三輩的老人進行一些諸如提前退休的特別“優待”,這在中國當下整體“反感生育”的社會輿論中,可能比較敏感,可能會引發“不公平”的爭議,但該正視的該討論的總不能回避。

  不過,就延遲退休而言,我覺得更重要的問題是“全民共擔”。

  所謂“全民共擔”,第一當然是代際。延遲退休的代價不能僅僅由年輕人承擔,而應該由各個年齡層的共擔。

  前一段,社交媒體上曾有一個熱搜:年輕人工資不如退休金高。這種說法固然有偏頗之處,我等會還會談到,但這背后的社會現實是,在延遲退休對年輕人造成極大心理壓力的同時,中國的養老金卻還在持續上漲。

  圖/微博用戶@價值投資日志

  既然養老金不夠用了,中年人年輕人必須以延遲退休來填補缺口,那么,至少作為一個姿態,國內的養老金上漲也應當進入“凍結”狀態。等延遲退休塵埃落定了,再經過廣泛的社會討論,看養老金何時恢復上漲。

  畢竟,如果養老金停止上漲,也可以緩解“延遲退休”的經濟壓力,至少讓延遲退休的增長曲線更平緩點。

  所謂“全民共擔”,第二是“編制”。“年輕人工資不如退休金高”的討論,更真切的對象其實是“體制內退休金”,也就是充滿爭議的養老金雙軌制。

  從某種程度上,我們應當尊重既成事實。相比所謂的降低,更妥善的辦法是,長期凍結體制內養老金的上漲:一方面降低雙軌制的民怨,為延遲退休爭取輿論空間;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養老金的支付壓力,這也是全國的大局。

  事實上,體制內的同志們也無需過多擔心。從長遠而言,養老金還是應該“多繳多拿”,體制內的收入相對高,繳納的養老保險也相對多,那么未來拿到的養老金當然也應該更高。

  問題的核心是,這種以“多繳少繳”而不是“體制內外”的養老金發放標準,更符合市場化,更公平,更能激發養老金參保的熱情。

  所謂“全民共擔”,第三是“政府—社會”。

  長久以來,中國的公共財政高度傾斜于“養人”和“基建”,忽視了福利支出。

  前不久,殷劍峰先生在《居民消費率為何這么低?》一文中指出:

  在國民收入的部門分配中,政府部門占有了過高比重的收入。

  在2012~2020年間,中國福利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只有32%,在15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一……低于發展水平相近的金磚國家、尤其是發展水平比中國差很多的印度,就實在是不好意思了。

  也就是說,對于養老金不足的危機,在中年人和年輕人以“延遲退休”作出犧牲的同時,拿退休金的老人、體制內退休人員和政府這三大主體也應該站出來“共赴危機”“共襄盛舉”。

  這不僅會在公平層面上緩解年輕人的怨言,也會在事實層面上更大力度的減輕養老金的壓力。

網友討論
還可以輸入 200 個字符
熱門評論

建議及投訴熱線010-85869906

廣告刊登熱線010-85862238

  • 關注官方微信

  • 關注官方微信

中國人民銀行 |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|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| 中國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| 路透社 | 華爾街日報 | FT中文網 | 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家俱樂部(ECIF) | 工業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備案管理系統
Copyright © 2008-2030 北京大白熊網絡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備16038172號-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網站所刊部分稿件為網絡轉載,若有侵權請您及時聯系我們,我們會及時刪除,本網站對所轉載內容不承擔任何的責任,請網民對相關內容的真實性自行判斷。
賬號登錄
記住密碼
賬號注冊
賬號注冊

*昵       稱

*輸入密碼

*確認密碼

*姓       名

*電子郵箱

*國家地區

*省       份

*出生年份

*性       別  男          女

*從事職業

*從事行業

請您留下正確的聯絡方式,以便我們能夠及時與您取得聯系

*手機號碼

填寫您要訂閱的郵件
  •   我愿意接受有關新財網的新功能或活動的信息
  •   我愿意接受有關其他網站和產品的新功能或活動的信息
  •   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務供應商的特別優惠的信息
不av在线播小说